《人民检察》2022年第11期要目
目 录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
落实“少捕慎诉慎押” 有效降低诉前羁押率
茅仲华等
专 稿
能动履职 相向而行 携手共筑职务犯罪案件质量共同体
边学文
法学专论
不作为犯中作为义务的层级关系论
魏 东 谢 铠
似然比在司法证明中的作用及其审查判断
李学军 陈艾璐
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
理论研究专题
检察监督智能化的理论建构
谢君泽
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的价值与应用
翁跃强等
大数据法律监督的实践逻辑与风险控制
胡 铭 何子涵
争 鸣
生态环境领域民事公益诉讼中惩罚性赔偿制度探析
刘家璞 陈士莉 刘盼盼
检察聚焦
新时代未检业务统一集中办理工作的持续深化与推进
那艳芳 何 挺 陈 萍
权威解读
积极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 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三十五批指导性案例解读
那艳芳 陈晓 隆赟
最高人民检察院“八号检察建议”解读
张建忠 郭竹梅 薛 慧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检察听证制度:对传统法律文化的转化与发展
郝铁川 王幼君
观察与思考
加强不起诉裁量权运用的法理基础与机制完善
吕卫华 刘 辰 刘中琦
醉驾型危险驾驶行为治理模式的改进与优化
王 莉
域外法治
行政人员与司法人员交流协作的域外做法及借鉴
彭 玉
书评·心得
法学教科书的新探索
——评陈瑞华教授的《刑事诉讼法》
刘译矾
观点撷要
围绕指控提升案件事实撰写能力
王体功
网络爬虫行为的刑法规制
胡立平
完善机制精准监督民事虚假诉讼
陈娴灵等
推进涉案中小微企业合规改革的建议
赵 龙 李润东
教唆他人窝藏本人是否成立共犯可采有限定的消极说
张理恒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
落实“少捕慎诉慎押” 有效降低诉前羁押率
摘 要:少捕慎诉慎押是党和国家的刑事司法政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刑事政策中的具体体现,诉前羁押率是贯彻落实该政策的重要指标。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有效降低诉前羁押率,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逮捕标准不够细化、运用不够准确、羁押替代措施及配套机制不健全、协作配合不够等问题。为此,应持续更新执法司法理念、细化标准有效降低逮捕率、健全配套措施扩大非羁押强制措施适用,有力推动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落地落实。
关键词:少捕慎诉慎押 降低 诉前羁押率 非羁押强制措施
作者简介:课题组负责人为茅仲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课题组成员为罗绍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陶建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钟文方、傅大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本文系202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重点课题《犯罪结构变化与“少捕慎诉慎押”理念的贯彻落实》(GJ2021B11)的阶段性成果。
法学专论
不作为犯中作为义务的层级关系论
摘 要:在不作为犯中,数个保证人共存时会导致保证人抉择困境,确立作为义务的层级关系是解决此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可在作为义务的概念中引入即时性限制条件,以实质义务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作为义务层级关系论。基于实质义务论,抽象出作为义务层级关系的实质判断标准,即支配力标准、风险标准、自然与社会联系标准。同时,可将法律优先的判断规则、成文法优于不成文法、时空的紧密性作为形式标准,进行辅助判断。在整合、循环、融贯的视域融合中运用实质标准,以确保保证人抉择困境中数个共存的作为义务排序与限定归责的有效性。
关键词:不作为犯 作为义务 实质义务论 层级关系
作者简介:魏东,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 铠,作者单位为四川大学法学院。
似然比在司法证明中的作用及其审查判断
摘 要:似然比在我国DNA鉴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但学界和实务界对似然比的含义及其在司法证明中的作用还存在很多误解。似然比是反映特异性的统计学指标,理论上讲,似然比具有证据证明价值的量化功能和案件事实认定的信念修正功能,但这两种功能的适用受到了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在具体个案中,司法人员应当从鉴定结果、背景数据和计算过程这三个维度对特定证据的似然比数值进行审查判断。
关键词:似然比 司法证明 证明价值 信念修正 审查判断
作者简介:李学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艾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的司法证明挑战与应对》(2019030141)的阶段性成果。
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理论研究专题
检察监督智能化的理论建构
摘 要:检察监督走向智能化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须经历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监督对象行为的数据化是检察监督实现智能化的基础,数据行为的可计算是检察监督实现智能化的关键,大数据建模是重中之重。检察监督智能化首先涉及业务、管理与技术的顶层关系协同,并按照科学的技术方法理论体系展开;其次是深入开展精细化的业务调研,深入理解大数据建模的方法原理,并采取理性的法律思维与妥当的技术方案。
关键词:检察监督 智能化 大数据 理论建构
作者简介:谢君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本文得到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廉洁雄安”智能监督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20310106D)的支持。
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的价值与应用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法律监督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运用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可促使法律监督理念向协同监督转变,法律监督目标向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转变,法律监督方式向类案监督、能动履职转变。具体路径是,以大数据法律监督实现“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法律监督跨条线、跨部门融合,推进数据互联、实现对外协同。
关键词:大数据 法律监督 赋能 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翁跃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挂职);文晓晴,湖北省荆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姜琪,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温一浩,浙江省嵊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
观察与思考
加强不起诉裁量权运用的法理基础与机制完善
摘 要:不起诉裁量权是公诉权的重要内容。司法实践中,关于不起诉裁量权的运用,存在认识不到位、运用不够充分、适用相对不起诉条件模糊、程序负担重等问题。刑罚理念的转变、诉讼经济原理、公共利益的多元化等为加强检察裁量权的运用提供了法理基础。检察机关应从明确相对不起诉适用标准、扩大适用范围、科学合理地进行考核评查、强化监督制约等方面入手,加强不起诉裁量权的运用。
关键词:不起诉 相对不起诉 裁量权 检察裁量权
作者简介:吕卫华,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二级高级检察官,法学博士;刘辰,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三级高级检察官,法学博士;刘中琦,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三级高级检察官,法学博士。
本文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重点课题《改革背景下的公诉裁量权研究》(GJ2018B17)的阶段性成果。
醉驾型危险驾驶行为治理模式的改进与优化
摘 要: 观察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适用情况,发现其占用较多司法资源,刑事治理“性价比”不高;多数危险驾驶案件危害后果轻微,危险驾驶罪适用状况偏离立法初衷;“醉驾入刑”对威慑预防酒驾取得一定成效,但使用行政手段也能取得相当效果。醉驾型危险驾驶行为治理应遵循罪刑相适应原则、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及刑法谦抑性原则。完善醉驾型危险驾驶行为的治理模式,应遵循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导向,立法上推动轻微醉驾除罪化,司法上推动醉驾刑罚宽缓化,执法上推动危险驾驶治理综合化。
关键词:醉驾 危险驾驶罪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治理模式
作者简介:王莉,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国家安全学院)讲师、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院研究员,法学博士。
域外法治
行政人员与司法人员交流协作的域外做法及借鉴
摘 要:法国、德国、美国普遍存在行政人员与司法人员交流、执法司法协作的做法。我国特邀检察官助理制度本质上也属于行政人员与司法人员执法司法协作,这一制度有助于提高执法司法水平、节约成本。借鉴域外相关经验,我国可采取扩大特邀检察官助理来源,要求检察人员到行政机关交流锻炼;加强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协作,由行政机关派员参与临时检察办案组,以最低成本实现行政人员辅助检察办案等措施完善相关制度。
关键词:特邀检察官助理 行政人员 司法人员 执法协作
作者简介:彭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重大研究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检察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研究》(20VHJ004)的阶段性成果。
公告
为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适应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人民检察杂志特开设微信端征稿发稿渠道,建立“好稿快发”“网络首发”机制,来稿除微信公号端编发外,还将择优刊发于《人民检察》纸质版。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稿,邮箱rmjcwlb@126.com,征稿内容详见《人民检察》网络微信端征稿启事。
编辑:徐贺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人民检察》创刊于1956年6月,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机关刊,全国百种重点期刊,以“交流经验,指导业务”为办刊宗旨。它关注检察改革,探索法学新知,交流工作经验,解析司法疑难,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力量。
投稿邮箱:rmjcwlb@126.com rmjcbjb@126.com